提及爱新觉罗·溥仪,人们对他的认知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:他身为末代皇帝的身份,他在历史中的汉奸形象,以及在新中国培养教育下所实现的悔过自新。
似乎人们并未注意到,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位人物表现出了异常的宽恕,不仅免除了他的死刑,还在1959年与首批国民党战犯一同获得特赦。然而,这其中的疑问在于,他与国民党战犯真的可以相提并论吗?从更深层次来看,他的罪行或许并不亚于汪精卫。他显然不适宜接受改造,那么为何新中国对他仍能如此宽容呢?
谁说皇帝就不可被处决?
因此,核心之所在并非他是否为皇帝,关键在于他所蕴含的潜在力量!
一、民族国家之要害
自近代以来,诸如奥匈帝国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沙皇俄国等幅员辽阔的帝国,在其王朝倾覆之际纷纷四分五裂,演变为若干个独立的国家。更为遗憾的是,这些独立后的国家,却再也无法重新融合为一。
在我国,唯有历经满清王朝的覆灭,领土得以大体保全。这一切,无不与溥仪的名字紧密相连。
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的年代,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建立在君权神授的理念之上。彼时,皇帝被视为“天子”,其权威源自于天的授予。由于“天”的概念超越了民族界限,这一皇权神授的学说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不同民族的可能性。
然而,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,皇权遭受了颠覆,跌落至尘埃之中。新兴的统治阶层不再能够宣称自己的权力源于神授君权,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合法性依据。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权衡,资产阶级最终决定以“君权民授”作为支撑其合法性的基石。
然而,“君权民授”这一理论本身存在一个疑问:这里的“民”究竟是指哪一部分人?是日耳曼人、俄罗斯人,还是非洲的黑人?显然,法国的政府不可能由德国人赋予权力吧?
因此,当权者需为“民众”设定界限。这些界限以何为依据?答案是通过文化、传统与历史来界定。随之而来,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崭露头角。
在此之前,世界虽已孕育出民族,却尚未滋生出民族主义之苗。古时虽已见民族身影,但民众的民族认同意识薄弱。他们的心灵归属于宗教信仰与皇权统治。故而在同一宗教信仰或皇帝的领导下,各民族得以和谐共处。
一旦民族认同跃升为首要认同,情形便随之而变。
鉴于众人对民族归属的重视,似乎传统多民族国家似乎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。以昔日为例,奥匈帝国的奥地利人与匈牙利人曾共同尊奉皇帝为共同的主人,携手共度时光。然而,随着时移世易,人们不再追随皇帝,那么继续强行联合又有何意义呢?
于是,分家!
众多观点将奥匈帝国的分裂归因于一战的败绩,然而,当时也有国家遭遇了更为惨痛的战败,为何德意志帝国并未随之解体?究其原因,民族矛盾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。
二、中国何为例外?
自1911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国亦遭遇了与奥匈帝国相仿的困境。我国乃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多民族国家,其中汉族、满族、蒙古族、回族和藏族五大族群,占据了国土面积的95%以上。
依民族主义理论而论,我国是否会面临被分割为56个独立国家的境地?
届时汉民族就只能在汉地18省建立一个国家,而西藏、青海、新疆、蒙古甚至东北都会基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理论脱离中国版图。
在革命党阵营中,诸如章太炎等一众知识分子普遍抱持着偏狭的民族主义观念。这并不令人意外,因为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明确包含了驱逐异族、振兴中华的口号。既然满族被视为“虏”,那么苗、蒙、回、藏等族难道就不属于这一范畴?
幸赖革命党内尚有明智之士,此事不久便被人识破,我们不能如此行事!于是,这伙人转而提出了“五族共和”的理论,以此替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。革命党在武昌起义时曾使用的旗帜,十八星旗,其象征意味即为汉地的十八省。然而,革命成功之后,旗帜即刻更换为五色旗,象征着五族共和的理念。这一变化,正是思想转向的体现。
十八星旗
五色旗
虽然这理论听起来很美妙,但关键在于,为何五大民族要选择共和制呢?
昔日五大族得以共聚一堂,缘于他们对大清皇帝作为家主的尊崇与认同。
谈及此事,还需提及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。所谓大清皇帝,不过是汉人对溥仪的尊称。实际上,他拥有多重身份,诸如满族族长、草原上的大可汗、以及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转世。正因蒙古、西藏等地承认他的这些身份,才接受了大清王朝。如今皇帝退位,大清已灭,为何仍需共同庆祝?
为了使这些孩童继续留在这个名为中华民国的大家庭中,我们必须得到前家长溥仪的协作。鉴于此,即便大清王朝背负着深重的罪孽走向覆灭,其王室成员在民国时期依旧受到了尊崇的待遇。他们不仅保留了皇帝的头衔,每年还能领取高达400万两白银的津贴。
瞧瞧沙俄、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皇室,他们又岂能享有这样的礼遇?
“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五族之完整领土,将共同组成一个新的中华民国!”
言外之意,即便我不再掌管家务,我的身份依旧尊贵。正如中华民国的意志即我的意志,你们必须过得和睦,切不可有分裂之念!
溥仪(左三)
三、溥仪杀不得
当年,袁世凯与孙中山等伟人同清室进行的此次妥协,实乃彰显高远智慧之举。无论是中华民国,抑或是后来的新中国,其对其他四大族实施统治的合法性根基,均源自溥仪所颁布的那份退位诏书。
若非此退位诏书的颁发,依当时民族自决的原则,蒙古、西藏等地独立的可能性之大,实不容小觑!更为严重的是,在那个民族解放运动如潮水般涌现的时代,这样的独立主张无疑是政治上的正确选择,以至于你甚至无法对主张独立的行为提出指责。
在民国年代,中央政府的财力与实力均十分薄弱,根本无力管辖包括满、蒙、回、藏在内的边疆地区。然而,这些地区竟神奇地未曾发生独立事件,其关键在于溥仪这一精神支柱的存在。因此,溥仪的存在不容被摧毁,更不允许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羞辱。
1924年,西北军阀冯玉祥轻率之举,将溥仪逐出皇宫。短短一个月后,外蒙古便宣布独立,脱离了中国。虽然苏联的干预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但溥仪事件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它彻底斩断了外蒙古与中国的精神纽带。
冯玉祥
二战终结后,溥仪被苏联所掳,苏联人对我国长城以北的疆土已久怀觊觎之心。他们深知溥仪的分量,因此对他倍加呵护,供以美食佳饮。甚至在日本东京审判期间,他们还让溥仪出庭控诉日本,刻意将他塑造成一个受害者,以此洗刷其罪名。由此可见,他们对溥仪的生命极为看重。
1950年,中苏两国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,斯大林不得不放弃了对我国东北、新疆地区的领土企图。在此背景下,溥仪这位潜在的定时炸弹亦随之被引渡回国,成为了顺理成章之事。
追溯至溥仪的罪行,纵使千刀万剐亦难以为其赎罪。然而,新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对他进行改造的决定,看似荒诞不经,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。
溥仪的身份尤为微妙,既不能将他置之死地,亦不可将其定性为反动分子。若是将其定义为反动派,则那道诏书的合法性将难以解释。最妥善的途径,便是将他从公众视野中淡出,将其塑造成一名普通民众,让他得以安度余生,从而将这段历史彻底翻篇。
于是,我们决定将他送入功德林进行改造,以期塑造出一个共和国成功将昔日皇帝改造成人的圆满结局。
不得不说,此策略成效显著,时至今日,提及溥仪,公众多聚焦于他作为末代皇帝的身份及悔过自新的经历,却鲜少提及他犯下的罪行不亚于汪精卫的事实。然而,考虑到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团结,对于溥仪的过错,我们不妨采取宽容的态度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毕竟,谁叫他继承了如此丰厚的家业呢?
溥仪的一生,可谓命运多舛。在尚不具备认知能力之时,便被迫承袭了末代帝位的重负。然而,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有所偏爱,清朝入关时所携带的财富,宛如一件神秘的护身符,无论他如何犯下过错,都得以保全他的安然无恙。即便在他犯错之后,日本、苏联、民国乃至新中国,皆不惜代价地对他悉心照料。能有如此经历,实属世间罕见。
锦鲤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-股票配资行情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