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陈羽啸
8月2日上午,在成都阿来书房举办的2025名人大讲堂“非遗传承”季第四场讲座中,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,围绕“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”这一主题,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。
名家会客厅“导讲”环节
在讲座开始不久的“名家会客厅”环节,向勇教授与主持人海光展开了一场精彩的“导讲”对谈,深入探讨非遗的“活态传承”及其“时代价值”。
作为四川宣汉人,向勇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。从毕城生活美学深度体验村、白马森林文创小镇、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的打造,到乡村课堂、大巴山花田艺穗节等,他用艺术唤醒古老村落。
展开剩余59%向勇(右)与主持人海光对谈
“这十年陆续回乡的观察,我看到非遗正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慢慢地恢复起来。”谈及宣汉非遗,向勇如数家珍,“宣汉非遗资源丰富,有薅草锣鼓、土家刺绣西兰卡普、特色美食土家八大碗等等。其中,薅草锣鼓是国家级非遗。宣汉还是四川民谣之乡,马渡关镇就是《康定情歌》‘跑马调’的来源地。”
让他欣喜的是,“小时候我们在乡下看到的手工艺,比如石雕、竹子编织等,现在赶场时又能看到了。传统文化进乡间、进村落,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日常。很多地方已将非遗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创收入来源。”
向勇(右)
在向勇看来:“非遗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、活着的传统。非遗不是一个物件,物件是文物、是遗址,有其特定的、存在的时空,而非遗则是具有传承性的活态文化。”他以“川江号子”为例,“虽然现在拉纤的场景变了,但号子中对自然山水敬畏的心境变成了另外一种精神内涵。从非遗的形态来说,手工艺等非遗与人有关,人是生命不息的载体,代代相传。所以非遗的传承性,并非固定不变的,而是与时俱进的。”
向勇以《黑神话:悟空》为例,阐释了非遗传承如何与时俱进。“《黑神话:悟空》里有很多民间音乐类非遗,借助游戏和新的编曲结合在一起,完美融入当今信息时代。”他强调传承非遗要平衡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,“传承非遗有‘变’和‘不变’的地方,哪些我们要守正,哪些我们要创新,这既要有观念上的认知,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去平衡的。”
交流过程中,向勇还热情地邀请广大观众到自己的家乡做客:“宣汉位于川东地区,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,也是正在崛起的旅游宝藏之地。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,欢迎线上线下的朋友们到宣汉感受巴蜀文化滋养下的非遗魅力。”
发布于:四川省锦鲤配资-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-股票配资行情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